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 文

【中国气象报】立身荒漠、创建一流——我国第一个985高校大气科学学院发展纪实

【来源:新闻网 | 发布日期: | 作者: 】     【选择字号:
本报记者 刘琳  通讯员 张北斗

2004年,bt365备用网站在甘肃省兰州市成立,成为我国985高校中的第一个大气科学学院。学院在建立之初就以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学院作为办学使命。十几年来,该学院不负期盼,全体师生不忘初心、不畏艰难、奋进拼搏,秉承坚定信念,在自己研究的领域挥洒着汗水,谱写着属于兰州大学大气人的辉煌篇章。

创业篇: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bt365备用网站的前身是1958 年成立的气象学教研组。1971年,兰州大学正式创办气象学专业,丑纪范院士担任教研室主任;1987 年兰州大学成立大气科学系,丑纪范院士任第一任系主任;2004 年,兰州大学根据国家气象事业发展人才培养需要,为推动大气科学学科更快发展,成立我国第一个985 高校大气科学学院,丑纪范院士任名誉院长,黄建平教授为第一任院长,自此掀开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2004年,bt365备用网站成立

学院创建时,由于没有东部高校优越的科研条件和外围环境,兰州大学曾陷入人才大量流失的困境,增加了创建工作的难度。

学者当独树一帜,亦当心怀祖国。黄建平放弃了美国安适的工作和优厚的待遇,毅然选择归来,将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带回母校。他的到来同时也使大气科学学院迅速搭建起科学发展的“骨架”,使其彰显出进一步发展的生机与活力。黄建平认为,甘肃地处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典型位置,是研究气候变化的天然试验场,如果能够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观测条件,就可以取得优秀的研究成果。

学院组建之初,诸业待兴,首先要改善的是教学科研条件。为了将西北特色与教学科研工作有效结合,学院经过多方论证,并结合中国科学院院士符淙斌的建议,决定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萃英山顶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气候与环境观测站。观测站筹建之初,条件异常艰苦,科研工作者不畏艰辛,曾多次徒步登山选择站址;在天降大雪公路不能通车的情况下,为了赶时间,新购置的观测仪器都是师生们用人力车沿小路一步步拖拽上去的。

2005 年,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的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投入使用,同年,观测站被批准加入国际CEOP 项目,并获得广泛关注。同时,为了便于在西北艰苦的环境条件下进行野外移动观测,大气科学学院研发了我国第一套高标准的气候灾害移动式观测系统。十余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西北沙漠、戈壁、荒漠等干旱半干旱区开展多次联合观测试验,获取了不同时空尺度要素的高质量数据资料,发表高水平论文100 余篇,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

近半个世纪,栉风沐雨、矢志探索、砥砺奋进,为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科日后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一批批兰大大气人展示才华、书写辉煌提供了广阔平台。

成就篇:立身西北 志存高远

学院立足西北的发展战略,通过打造锐意进取的师资团队,实施西北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扬学科优势,注重局校合作、军地合作、国际合作,秉承建设研究型大学大气科学教学体系的战略发展模式,在荒漠之中实现科研崛起。现已发展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高等院校中具有完整体系的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科学研究基地和国家大气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了我国高校大气科学领域多项第一。

学院打造特色教育平台,引领思政教育工作,相关做法成功入选2016年教育部思政司全国高校“两学一做”优秀案例,并被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专门报道。以300 多名国防生为主体和牵引,将国防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通过举办“空军国防月”吸引和带动院内外1000 余名非国防生的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

学院面向国家需求,服务区域雾和霾监测治理,历时八年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自主知识产权多波段拉曼-荧光激光雷达系统。该系统总体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广泛应用于全球气候变化、大气复合污染探测及预警、军事气象保障等前沿科学研究,有效提高了激光雷达的大气遥感与环境监测能力;筹建“一带一路”地基观测网,构建包括地基与星载的立体观测体系,结合区域大气模式研发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研发灾害预报预警系统,为相关军、地气象业务部门提供多种科技支撑,多方位服务于气象业务和国防建设。

扎根西部、服务社会。学院参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撰写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专业咨询报告和提案,支撑“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气候谈判。基于环评影响评价资质,重点开展石油化工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风险评价和评估,为环保部门及企业提供环境保护技术咨询。学院与投资企业合作筹资共建气象科技创新创业平台,依托全国气象科普基地建设,面向社会开展多类气象科普教育和宣传。

自2001 年起,bt365备用网站已为全军培养一千余名优秀国防生。毕业的国防生无条件服从分配,他们投身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 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大背景下,兰州大学国防生不仅具备过硬的意志品质、身体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还具备优秀的科研素质,多数人已经成长为部队的优秀军官或技术骨干,为我军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在我国大气科学领域,学院毕业生已有1 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占全国大气领域1/5 强)、5 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占全国大气领域1/5 强)、3 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占全国大气领域1/4 强)、2 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取得了丰硕的人才培养成果。

建设篇:厚积薄发、硕果累累

建院十余年来,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在“特色学科”“ 内涵发展”上下功夫,注重学科交叉、专业沟通,形成了自身学科发展的特色。

学院现具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下设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气候学3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应用气象学、气候学4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1 个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学科、1 个大气科学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 个大气科学省部级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

在教育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先后得到“211工程”“985 工程”平台建设经费、教学实验设备费等约3800 万元的支持,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国际知名的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K 波段云雷达观测系统、激光雷达系统、微波辐射计、边界层湍流梯度观测系统、辐射观测系统、气溶胶观测系统、大气成分监测系统、高性能计算集群系统等一系列国际先进的观测实验仪器设备。目前,学院拥有专业实验室和科研用房6500 平方米,气候与环境观测站场占地20 万平方米,气象观测场占地1 万平方米。

学院现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大气科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流团队和平台。其中包括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国家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局校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甘肃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平台团队和平台。该学院现已建成教育部创新团队、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外专局“111”引智基地、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等科研团队和平台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资质、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社会服务团队和平台。

目前,在学院的62 名教学科研人员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 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 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 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2 人。学院以培养现有教师为基点,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聘请客座教授和校外专家,形成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锐意进取、师德高尚、素质精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为实现创办一流学院的目标奠定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

学院坚持“ 立足西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指导思想,实施发扬学科优势,注重局校合作、军地合作、国际合作,建设研究型大学大气科学教学体系的战略发展模式,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发展。该学院现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 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 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 门,教育部高校特色专业1 门,省级精品课程4 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 个。

学院目前在读本科生750 人,设有大气科学和应用气象学两个本科专业,每年新招收本科生近200 人。为了向部队输送大气科学专业技术人才,经教育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该学院在本科阶段专门开设国防生班。近年来,学院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深造率一直稳居全校前列,本科生就业率连续三年高于95%。此外,学院本科生先后在校内外各项活动和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多项本科生科研参与项目先后荣获中国专利年会“校园发明与创新”银奖,世界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世界一等奖”“国家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甘肃省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学院目前有在校研究生242 人,其中博士研究生74 人,硕士研究生168 人。学院研究生教育以提高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在个性化培养、国际交流、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研究生培养质量大大提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励1 项、提名奖2项,“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2 项。

学院与中国气象局广泛合作。自2004 年起,先后与吉林、辽宁、内蒙、陕西、湖北、西藏、新疆、甘肃、河南、宁夏、青海等11 个省、自治区气象局合作开办了“3+1”“4+1”气象预报员培训班6 期,培训学员398 人。受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委托,自2004 年3 月至2008 年1 月开办了“ 兰州大学气象基础知识培训班”8 期,共培训在职人员370 名,表彰优秀学员58 名。受训学员中产生了227 名高级工程师、18 名正研级高工。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多次与国际同行联合开展大规模野外观测试验,实施中美沙尘暴联合观测试验、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协同观测、民勤沙尘观测试验、北方地区黑碳气溶胶观测试验、北方沙尘及生物气溶胶野外试验,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主办多次国际会议,包括半干旱区域气候研究国际学术会议、第五届和第十二届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国际讲习班、第九届东亚气候与环境国际会议、第二届大气光散射与遥感国际会议、2015 亚洲沙尘暴与环境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与中国气象局联合举办两届干旱气候国际会议。

学院积极与美国华盛顿大学、犹他州立大学、马里兰大学、德克萨斯农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名古屋大学、福山大学,英国雷丁大学、利兹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近年来,学院先后选派30 余人次出国进修学习,邀请大气科学国际著名专家学者100 余位来学院讲学,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学院组建以来,围绕国家、地方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积极鼓励全体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申报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产生一批原创性成果,社会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2005 年,学院建设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

西北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带,经常遭受沙尘天气的侵袭。黄建平归国以来,组织课题组以沙尘对我国西北干旱气候的影响机理作为研究重点,进行了十年的艰辛探索。为了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课题组除了对沙尘天气进行常规性的定点观测,还数次前往沙漠边缘及荒漠地带进行移动式监测。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建平等人的研究成果荣获2013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创造出了在落后地区做出先进科研成果的奇迹。

黄建平及其团队近年还发现半干旱区是近百年来全球除北极地区以外增温最显著的地区,尤其在冬季北半球中高纬度干旱半干旱区增温是全球陆地平均增温的2倍,后续用非线性分析方法也证实了这一结果,成果发表在《Nature Climate Change》。黄建平及其团队还进一步揭示了全球CO2排放与增温速率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性,提出强化增温现象的热力学机制,并预估当全球平均增温达2℃ 时干旱半干旱区增温将达3.2℃ 至4℃,易引发严重气候灾害;提出陆-气相互作用与干旱化的反馈机制,发现地表增温和人类活动对下垫面植被的破坏会抑制土壤碳储力,释放更多CO2进入大气,同时加剧区域干旱化;预估干旱半干旱区在未来温室气体高排放情景下将加速扩张。其相关成果于2016 年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于《Nature Climate Change》,入选ESI 全球环境领域Top1%的高被引论文和Top0.1%的热点论文。

除了对干旱气候和灾害气象、半干旱气候变化问题进行研究之外,目前学院的主要科学研究方向还有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大气动力学模拟、大气遥感与资料同化、大气边界层与大气扩散、中层大气物理、环境评价与污染防治、大气雷电大气气溶胶与气候、环境气象预报、全球变化与陆面过程、医疗气象学等。

学院先后主持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 项,国家973 项目课题6 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 项、重点项目4 项、海外青年合作基金1 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 项,国家军工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 余项等。近年来,发表论文500 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0 余部,获各类奖励30 余项。

2004年bt365备用网站成立至今,在学科建设、平台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合作办学、国际交流以及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展望篇:固本培元、收获未来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未来前程似锦;十年磨砺写辉煌,而今迈步从头越。
未来,全体兰大大气人将沿着先辈们开辟的道路,披荆斩棘,“学笃、时宜、风正、人和”院训的指引下,孜孜不倦,探索创新。为实现“为全军培养最好的军事气象人才”“负起社会责任、提升民众气象科学素养”“增强办学实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办学目标不断奋进,建业育才。为将大气科学学院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力学笃行、自强不息。以一往无前的学术热情、强国情怀,以师者的才华与胸襟、学子的胆识和魄力,以昂扬奋进、持之以恒的姿态,迎接挑战,成就辉煌!
《中国气象报》(2017年5月16日 7版)
编辑:晁芊桦
来源:大气科学学院

版权所有:bt365备用网站

地址(Add):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观云楼1721室

邮编(Postcode): 730000

电话(Tel): +86-931-8914276, 8914277, 8914278

传真(Fax): +86-931-894277

E-mail: dqy@lzu.edu.cn

Copyright © bt365备用网站

All Right Reserved

管理员张卫东